参考材料3-5,以“守护城市记忆,保持城市个性”为主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性文章。(60分)
要求:
(1)紧扣主题,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2)内容充实,论述深刻,语言流畅;
(3)字数1000-1200字。
守护城市记忆 重塑文化地标——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根脉传承
在全球化浪潮与现代化进程的交织中,城市的建筑森林日益密集,霓虹灯光愈发璀璨,但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胡同巷陌、见证历史变迁的古老城墙、蕴含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却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逐渐消失。当巴黎的塞纳河畔始终倒映着圣母院的尖顶,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持续奏响古典乐章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更需要思考:如何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守护文化基因,让每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独特的精神气质?
文化自信:城市个性的精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与CBD的摩天大楼交相辉映,南京明城墙与秦淮河畔的现代商圈和谐共生,这些鲜活案例印证着:真正有生命力的城市发展,必然建立在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度认同之上。正如材料中提及的巴黎因浪漫艺术闻名、维也纳以音乐之都著称,城市个性的塑造绝非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需要从文化根脉中提炼精神内核。杭州在建设钱江新城时保留南宋御街风貌,苏州工业园区将古典园林元素融入现代建筑,正是文化自信让城市发展摆脱了"千城一面"的困境。
传承创新:历史文脉的当代表达
城市记忆的守护不等于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需要创造性的转化。成都宽窄巷子在保留清代川西民居格局的同时引入新业态,上海新天地将石库门建筑改造为时尚地标,这些成功实践表明: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融合,能让历史文脉焕发新生。材料中张教授强调的"传统与现代笔断意连",在福州三坊七巷的修复工程中得到生动诠释——工匠们采用"修旧如旧"的技艺复原马鞍墙,同时植入数字展陈技术,让游客既能触摸明清建筑肌理,又能感受AR技术重现的历史场景。这种创新性传承,使城市记忆成为动态生长的生命体。
自觉守护:城市治理的文明觉醒
面对"千城一面"的困境,材料中揭示的"后知后觉"教训警示我们:城市更新需要建立前瞻性的保护机制。泉州在申遗过程中系统梳理22处遗产点,武汉编制完成163处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这些制度性探索彰显着城市治理的文明自觉。更值得借鉴的是苏州古城"保老城、建新城"的双棋盘格局,通过立法划定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在姑苏区保留小桥流水的同时,将现代商务功能向工业园区疏解。这种科学规划既守护了2500年的古城肌理,又为现代产业发展腾挪空间,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平衡。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城市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极,更应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当重庆洪崖洞的吊脚楼亮起璀璨灯火,当西安城墙下的马拉松跑过千年时光,当广州永庆坊的骑楼里飘出咖啡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城市空间的更新,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文化根脉的智慧。让每座城市都能像故宫博物院那样,既保留红墙黄瓦的历史厚重感,又通过数字故宫、文创产品与时代对话,这才是城市化进程中应有的文明自觉与文化担当。唯有如此,方能在未来城市的天际线上,既看得见智能科技的锋芒,也望得见历史文脉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