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给定资料,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2)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3)语言简洁流畅,1000字左右。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谱写共建共治共享新篇章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治理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的深刻论断,到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国正以系统性思维重构基层治理格局。这场变革以党建引领为舵,以群众参与为桨,以科技赋能为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开辟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航道。

党建引领是凝聚治理合力的根本保障。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向街道赋权赋能,打破条块分割桎梏,169个街道乡镇实现“30分钟响应”的治理效能,这正是材料四中“街道党(工)委成为坚强轴心”的鲜活注脚。浙江枫桥经验历经半世纪传承创新,始终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基层治理,正如材料二所示,其“就地解决问题”的核心精神已从乡村治理升华为普适性治理智慧。这些实践印证了:唯有强化党建引领,才能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治理网络。

群众参与是激活治理活力的源头活水。安徽合肥太湖新村社区的“1+6+X”议事机制,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决策者,通过常态化协商破解广场舞扰民等治理顽疾,生动演绎了材料五中“民主协商越深入,居民行动越自觉”的治理哲学。铜陵市组建的17个社区党建联盟,吸纳2198名在职党员下沉服务,正是对材料三“从政府负责向人人尽责转变”要求的创新回应。从“枫桥经验”的群防群治到“村民说事”的民主实践,无不证明:当群众真正成为治理主体时,基层社会就能迸发出强大的自治能量。

科技赋能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支撑。合肥市打造的“治理一张网”系统,集成1.8万个高清探头与10余个政府部门数据,实现“全区域通办”的治理革命,完美诠释了材料五中“互联网+治理”的转型路径。安徽省构建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将303项服务纳入云端,让基层治理从“跑断腿”变为“指尖办”,这正是材料三预见的“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图景。当科技与治理深度融合,不仅破解了“上面千条线”的困境,更开创了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新范式。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既是时代命题,更是民生考卷。从北京街巷到江淮社区,从枫桥古镇到铜陵新城,中国正以系统思维编织治理网络,用创新实践书写为民答卷。当党建红线串联起治理力量,当群众智慧注入治理血脉,当科技之光点亮治理盲区,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治理图景必将绘就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壮丽篇章。这既是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时代回响。

总字数: 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