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2”中提到,“信用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制度和规则”。请你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1000—1200字。

筑牢诚信社会建设的双重支柱:道德自觉与制度约束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的千年古训,在当代社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中"信用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制度和规则"的论断,深刻揭示了诚信建设的双重维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构建现代信用体系既要唤醒人们内心的道德自觉,更要建立刚性的制度约束,唯有两者相辅相成,方能筑牢诚信社会的根基。

道德自觉是诚信建设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诚信文化,早已融入民族精神血脉。在光明社区,国画公益课堂创办人孟先生无偿授课收获诚信加分,展现了"君子喻于义"的传统美德;电商创业者张某宁可自担损失也要补发变质商品,诠释了"诚招天下客"的商业伦理。这些鲜活案例印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准则的实践价值。正如材料所示,当诚信内化为公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交易成本将显著降低,人际关系更趋和谐,这正是道德教化"润物无声"的力量。

制度约束是诚信建设的刚性保障。面对转型期社会出现的失信乱象,仅靠道德说教难免力有不逮。材料中E市医院"先诊疗后付费"模式的顺利推行,得益于信用评价系统的支撑;龙台村"信用村"建设通过三方签约、建档评级,使农户贷款难问题迎刃而解。更具震慑力的是**"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北京胡某因失信被限制租车,F市将交通违法纳入信用记录,254万"老赖"迫于惩戒主动履行义务。这些制度创新印证了"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的深刻哲理。

德法共治方能构建现代信用体系。道德教化与制度约束犹如车之双轮,缺一不可。S市通过"刷脸办事"实现政务便民,既依托人脸识别技术建立的信用数据库,更源于市民对信用价值的珍视;共享经济领域信用免押金模式的普及,既受益于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的完善,也离不开用户"珍惜信用羽毛"的自觉维护。这种**"柔性引导"与"刚性约束"的有机结合**,在材料五中得到生动体现:六成大学生通过信用教育增强了风险意识,而信用信息平台的完善则为年轻人提供了管理信用的技术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诚信建设需要双轮驱动、协同发力。当"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自觉遇见"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制度威慑,当传统文化的诚信基因注入现代法治的强健血脉,一个"信用有价值、守信有力量"的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这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让我们携手构建道德与制度交相辉映的诚信中国,让诚信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总字数: 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