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7”中提到,“‘活着’的历史是文化,‘死去’的文化是历史”。请从这句话引发思考,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认识深刻;

(2)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3)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4)字数不少于1000字。

让传统文化在时代脉搏中永续传承

当故宫文创年收入突破10亿元、壮剧《冯子材》跨越五省巡演时,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的璀璨光芒;而当连史纸制作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时,又深刻感受到文化传承的脆弱性。"活着的历史是文化,'死去'的文化是历史"这句箴言,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文化传承的本质:唯有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真正延续其文化价值。这需要我们在创新与坚守的平衡中,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之道。

创新传播方式,搭建文化传承的立体舞台。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开辟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空间。材料中民乐演奏者通过直播平台收获3万粉丝,京剧演员在排练厅后台展示化装过程,这些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的传播方式,让《春江花月夜》的琴声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凤冠霞帔的奥秘展现在15万观众面前。故宫推出的《皇帝的一天》APP让孩童通过角色扮演触摸历史,3D版《五牛图》让千年古画跃然眼前,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生动注脚。当传统艺术从殿堂走向云端,从展柜走进生活,文化传承便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坚守文化内核,筑牢传统艺术的根基命脉。创新传播不应以消解文化本质为代价。王女士坚持京剧的"唱念做打"匠人风范,故宫文创将海水江崖纹饰融入现代生活用品,这些实践印证了**"传统艺术应该坚持的东西,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传播都不能破坏其基因"**的真理。壮剧《冯子材》既运用傩面、壮锦等民族元素,又创新肢体语言表达,在保持"桂风壮韵"本色的基础上焕发新机。正如连史纸传人邓金坤坚守72道古法工序,真正的文化传承应是"旧瓶装新酒",而非"新瓶装旧魂"。

树立动态传承观,构建文化生态的良性循环。文化传承需要辩证看待新陈代谢规律。材料中专家M指出"活着的历史是文化,'死去'的文化是历史",这启示我们既要像抢救连史纸般守护濒危技艺,也要坦然接受某些文化的自然消亡。故宫从"文物修复"到"文创开发"的双轨并行,既让文物"活"在博物馆,更让文化"活"在生活场景。当壮剧巡演跨越3000公里收获年轻戏迷,当直播打赏让箜篌艺人重拾信心,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正在市场检验中实现价值重构。这种动态平衡,正是文化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

站在文明传承的十字路口,我们既要警惕将传统束之高阁的保守主义,也要防范过度商业化的消解风险。从敦煌壁画数字化到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从故宫"数字文物库"到非遗直播带货,无数实践都在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唯有让文化基因融入时代血脉,在创新中坚守本质,在传承中实现超越,才能让五千年文明真正"活"在当下、传向未来。这既是对先人智慧的致敬,更是对文明火种的守护。

总字数: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