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围绕微传播这一视角,思考“给定资料7”中的划线句子:“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就是正能量”。结合给定资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立意明确,见解深刻;
(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3)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4)总字数不少于800字。
微传播时代:让正能量成为社会进步的精神引擎
互联网技术的浪潮席卷全球,"两微一端"以月活用户超7亿的庞大体量重构了信息传播格局。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微传播既让信息如毛细血管般渗透进社会肌理,也让价值迷失、谣言肆虐等问题暗流涌动。当理查德·怀斯曼笔下的"正能量"成为稀缺品时,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在碎片化传播中凝聚向上力量,让微传播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微传播重构社会关系网络,催生文明新形态。**在Q县M村的田野上,"谐乐剧组"用镜头记录乡土中国,通过微电影引导乡风文明。这个由农民组成的创作团队,将"十佳媳妇"的动人故事搬上银幕,让"冷清的农家书屋重新火热",更让婆媳关系评价标准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这种源自生活的创作实践,印证了微传播的独特魅力——当技术工具与基层智慧相遇,便能催生出"身边人演身边事"的文化自觉,让传统美德在数字土壤中焕发新生。
**碎片化传播激发公民责任,构筑信息治理防线。**从"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爱心接力,到"积水地图"的全民共建,微传播正重塑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W区警方快速辟谣民俗活动视频的案例尤为典型:当"拖神"民俗被误读为暴力事件时,权威媒体的及时发声与网民的理性追问形成合力,最终让"不传播、不转发"的共识击碎谣言。这启示我们,每个网民既是信息接收者,更应成为真相守护者,用责任意识构筑起网络空间的"免疫系统"。
**法治护航与技术赋能并重,实现文明法治共生。**Z市首例微信侵权案判决书的下达,不仅确立了"1元赔偿"的司法标杆,更揭示了法治建设对原创生态的保障作用。微信平台推出的"原创声明"功能与五级处罚机制,将技术手段转化为版权保护的利器。这种"法律震慑+技术约束"的双重机制,为微传播时代的价值引导提供了制度保障。正如L县旅游乱象的教训所示,当监管缺位时,负面舆情便会如野火蔓延;唯有法治阳光普照,才能让真善美的种子茁壮成长。
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坐标系上,微传播既是技术革命的产物,更是社会进步的阶梯。从"谐乐剧组"的文化自觉到"积水地图"的公民责任,从版权保护的法治实践到网络空间的清朗行动,我们见证着正能量的涓滴汇聚。当每个网民都能成为向上力量的传播者,当每条信息都能承载温暖与希望,微传播终将突破"娱乐至死"的迷思,在数字文明的星空中绽放出璀璨光芒。这或许正是怀斯曼所言"让生活圆满幸福"的真谛——在技术与人性的交响中,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