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2”中提到“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星空。”这句话引发了你什么思考?请结合给定资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在星辰大海中重塑中国工人的尊严坐标
中国工人曾以「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豪情点亮时代,也曾以「世界工厂」的荣光托举经济奇迹。当《时代》周刊将镜头对准深圳工人时,世界看到的是中国制造的韧性;但当新一代工人质问「我们是不是和夏尔洛很像」时,折射的却是工业化进程中尊严缺失的隐痛。从流水线上的计件工资到产业升级的阵痛,从「人口诅咒」的警示到「蓝领创新」的曙光,中国工人需要的不仅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更需要在时代浪潮中重建尊严的灯塔,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仰望星空时找到生命的价值坐标。
尊严的基石:从生存保障到权益重构的觉醒
在工业园区的铁丝网与计件工资的枷锁中,中国工人的尊严曾被压缩成流水线上的零件。材料二中李姓员工「上厕所限定时间」的控诉,与小王「失去名字」的无奈,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缺位。当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强调「让普通人分享发展成果」时,正是对「劳动力不仅是生产要素」的深刻呼应。深圳盛昌代工厂的衰落与A市制造业的转型对比表明: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终将走向终结,而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完善劳动保障、赋予工人话语权,才是重塑尊严的根基。德国「以人为主导的生产模式」通过法律保障与工会协商,让技术工人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密码」,这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价值的升华:职业教育与技能赋能的突围
「1%的年轻人愿做工人」的数据背后,是职业认同感断裂的危机。材料六中德国木工克里斯蒂安的故事极具启发性:职业教育的精细化分工、政府企业共同投入的培训体系,让技术工人获得社会尊重与经济回报。反观中国,农民工代际更替中「回不去的农村」与「留不下的城市」困境,暴露了技能断层带来的身份焦虑。宝钢集团「蓝领创新」的实践证明,当工人从「生产工具」转变为「技术主体」,便能迸发惊人创造力。这要求我们重构职业教育体系,如A市「二三产业分离」中培育专业化人才,让工人通过技能提升实现从「人力成本」到「人力资本」的跃迁。
梦想的灯塔:创新生态与精神归属的重建
「抬头仰望星空」不仅是诗意表达,更是对劳动者精神追求的庄严承诺。材料七中老梁100多次试验攻克技术难题、孔利明「我的大学在宝钢」的宣言,展现了工人从机械重复到创造性劳动的蜕变。这种转变需要制度支撑:宝钢「10元到100万元」的创新激励体系、德国「工程师文化」的百年积淀,本质上都在构建让劳动者「被看见」的生态系统。日本「产业空洞化」的教训警示我们:唯有将工人的创造力嵌入国家创新链,才能避免「建立在沙子上的王国」的危机。当每个工人都能在岗位上实现「杠杆撬动地球」的理想时,「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升华为「中国创造」。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中国工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从王进喜「宁可少活20年」的拼搏,到新一代工人对尊严的呼唤;从流水线上的沉默身影,到创新实验室中的智慧闪光,中国工人正在完成从「生存」到「生活」、从「工具」到「主体」的史诗级跨越。这条路注定漫长,但只要我们以权益保障筑牢地基,用职业教育架设阶梯,凭创新生态点亮星空,中国工人必将以昂首挺胸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中书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