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给定材料,结合材料中所述“如果给我们一个杠杆,我们也能撬动地球”请以“新时代的工人力量”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2)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有说服力;
(3)限800-1000字。
新时代的工人力量
从《时代》周刊将中国工人选为年度人物,到宝钢“蓝领创新”每天诞生4项专利,中国工人的形象在时代浪潮中不断重塑。当“如果给我们一个杠杆,我们也能撬动地球”的豪言响起,这不仅是对工人创造力的宣言,更揭示了新时代产业转型的关键——唯有激活工人群体的智慧与尊严,才能让“中国制造”在全球化竞争中持续迸发力量。
历史长河中的工人精神是新时代的力量源泉。新中国成立初期,“铁人”王进喜以“宁可少活20年”的拼搏精神创造油田奇迹,老英雄孟泰用“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筑起鞍钢脊梁。这些闪耀着时代光芒的工人形象,印证了**“咱们工人有力量”不仅是口号,更是支撑国家工业化起步的精神丰碑**。正如材料所述,当工人成为“国家和工厂的主人”,他们的归属感与创造力便如火山般喷发。这份精神遗产,恰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突破困境的文化基因。
代际更迭下的现实困境呼唤制度革新。随着“80后”“90后”成为工人主体,流水线上演着传统与现代的剧烈碰撞。谢紫眼中“玩手机、聊天”的新一代工人,实则是**“要尊严、要发展”的价值觉醒**。外资工厂里“上厕所限时”的监狱式管理,与年轻工人“不愿干了就走”的频繁跳槽形成鲜明对比。材料中崔厂长坦言:“没有长期忠诚的骨干,企业发展无从谈起。”这暴露出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恰如盛昌代工厂从十万人规模萎缩至三四千人的“盛极而衰”,印证了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警示:经济发展必须让普通人分享成果。
创新赋能正在重塑工人的时代价值。在浙江Z公司,老梁用100多次试验攻克技术难关,年省成本十余万;宝钢集团五成专利来自一线工人,孔利明团队创造效益超千万。这些案例证明,当工人从“流水线工具”转变为“创新主体”,便能释放惊人能量。德国制造业的百年辉煌更给出启示:勃兰登堡木工克里斯蒂安通过职业教育成为高级技工,享受着与大学生同等的社会尊重;德国“双元制”教育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构建起“工程师文化”的生态体系。这些实践表明,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能让工人力量真正成为撬动产业升级的支点。
站在制造业转型的十字路口,中国工人正经历从“体力贡献者”到“智慧创造者”的蜕变。从王进喜的铮铮铁骨到孔利明的创新专利,从盛昌代工的困境到A市产业升级的破局,历史与现实共同昭示:唯有构建尊重劳动价值、完善职业培养、激发创新活力的新型劳动关系,才能让新时代工人举起“中国智造”的杠杆,撬动民族工业的星辰大海。这既是应对“人口诅咒”的破题之钥,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