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给定资料,以“创新社会治理”为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以系统思维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催生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诉求,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转型期的复杂挑战。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通过党建引领、法治护航、多元共治的系统性探索,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生动样本,展现出治理现代化的清晰路径。

一、党建引领夯实治理根基
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实践是提升治理效能的核心动力。嘉定区T村通过"新村民党支部"和"老中青党小组"的创建设置,构建起覆盖不同群体的组织网络。《全国农村民主管理第一村》的实践表明,当"星级党支部评定标准"与"五个先锋岗"形成制度合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便转化为看得见的治理效能。浦东新区B镇"1+X"社区共商共议机制,将党组织建设深度嵌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镇"的治理目标,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社会治理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的重要论断。

二、法治思维破除治理梗阻
法治化转型为基层治理注入制度性保障。闸北区拆违办依托《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违法建筑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执法周期从15天压缩至3-5天,展现出"法律保障破除执法困局"的显著成效。某小区通过《文明养犬公约》的民主协商,将《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的刚性约束转化为柔性共识,证明"法治思维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治理智慧。这些实践回应了十八届四中全会"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战略部署,彰显了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逻辑。

三、多元共治激发治理活力
社会化参与机制有效释放治理新动能。闵行区W镇通过"拾星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培育12家草根组织,形成"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服务供给新模式。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打破"找婆家"的体制壁垒,推动"四类社会组织数量增长30%"的显著变化。徐汇区大学生居委干部从月薪1200元到居民区书记的成长轨迹,折射出"职业前景优化吸引人才下沉"的良性循环,验证了"社会治理创新关键在体制创新"的核心要义。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揭示出清晰的治理逻辑:以党建创新凝聚治理向心力,用法治建设筑牢治理基准线,靠多元共治拓展治理同心圆。这些探索不仅破解了超大城市治理难题,更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上海智慧。当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治理效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将不断提升,书写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答卷。

总字数: 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