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给定资料”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很多“习惯”发生了改变。请你以“习惯的是是非非”为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5分)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2)内容充实,论证有力;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备注:重庆、宁夏、浙江B、青海卷第3题,云南、贵州、内蒙古、江西、安徽B、辽宁卷第4题]
习惯的是是非非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总在碾碎旧习的藩篱,又铺设新规的轨道。从创客文化颠覆传统制造模式,到中央禁令重塑节日生态,从互联网革新生活场景,到环保意识冲击传统习惯,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习惯的"是"与"非"始终交织碰撞。这场静默的革命,既彰显着文明进步的必然,也映射着转型阵痛的必然。
创新浪潮催生习惯革命,正在重塑产业格局与生活方式。当创客们用开源硬件在桌面上实现"从0到1"的创造时,传统制造业的流水线思维被彻底颠覆。深圳创客空间里,电子元器件与3D打印机替代了笨重的机床;上海创客用兴趣驱动的创新,重构了产品开发逻辑。这种变革在民生领域同样深刻:小林用800元搬家公司替代亲友帮忙的老传统,小辉通过网购化解父亲"找关系"的执念。正如材料所述:"创客运动引领制造业从中心化向个体式转变",这种变革突破的不仅是技术边界,更是固化思维的桎梏。
转型阵痛凸显习惯惯性,折射社会变革的深层矛盾。当反腐风暴席卷节日福利时,小姚们面对空荡的月饼盒发出"失了人情味"的叹息;垃圾分类推行中,张大妈目睹混运垃圾车时的无奈质问"还不如不分",暴露出制度衔接的断层。更令人深思的是苏北农村的秸秆之困:政府补贴杯水车薪,企业回收不见踪影,农民在环保意识与传统耕作习惯间艰难挣扎。这些矛盾印证了材料中的警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形成的惯性就像高速行驶的汽车,难以急刹转向。"
破立之间寻求平衡之道,方能实现习惯的良性嬗变。北京创客空间将高校科研资源转化为创业动能,示范了"产学研"融合的新路径;广州垃圾分类尝试"指导员制度",虽成本高昂却为习惯养成提供过渡方案。最富启示的是山寨企业与创客的嫁接构想:利用山寨厂完备的供应链承载创客的创造力,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模式,恰是传统与创新和解的典范。正如清华大学创客计划所揭示:只有建立"教学实践与产业联动"的机制,才能让新习惯生根发芽。
站在文明演进的长河边,我们既要为冲刷陋习的浪花喝彩,也要理解那些在漩涡中打转的彷徨。从手工制造到智能创造,从人情社会到契约精神,从环境掠夺到生态自觉,每一次习惯更迭都是社会基因的重组。唯有以创新解构桎梏,用制度呵护变革,方能将"是是非非"的争论,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