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景材料出发,结合实际,以“守望,是每个人的责任”为题,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议论文。(40分)
要求:
(1)结合材料,中心明确,观点鲜明,联系实际;
(2)思路清晰,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字数在1000字左右。
守望,是每个人的责任
当《群发的短信我不回》在春晚唱响时,人们蓦然发现:贴门神、祭灶王的年俗正在消失,烟花爆竹在环保争议中渐行渐远,千年文化传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数据显示,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参与率已不足20%,而除夕夜PM2.5浓度却可因鞭炮燃放飙升千余微克。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中,守望文化根脉需要传承与创新的智慧,更需要每个人的躬身力行。
传统守望需要直面现实的勇气。北京除夕PM2.5浓度峰值超1000微克/立方米的监测数据,将烟花爆竹推上环保审判台;中纪委严禁公款购买烟花爆竹的通知,折射出公权力对陈规陋习的纠偏。但材料中网友"冰风谷"的呼声同样振聋发聩:"没有烟花爆竹,春节更显冷清"。这种矛盾正是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当重庆梁平9000万元烟花爆竹库存积压遭遇百万网友"拒绝烟花"行动,我们既要看到78%市民已不再遵循烧纸祭祖等传统的文化断层危机,也要理解"爆竹声中一岁除"承载的民族情感记忆。正如民俗学家所言:"节日与人一样都有灵魂",割裂传统的现代化终将沦为无根之木。
文化创新需要破立并举的智慧。浏阳花炮产业的转型之路给出了生动注脚:投入60亿元进行工厂化改造,研发无硫微烟产品,使千年技艺焕发新生。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环保烟花实现烟雾减少50%、残留物降解率提升80%,熊猫烟花推出的零污染产品开创行业先河。这些创新印证了材料中专家观点:"移风易俗体现文明进步"。电子鞭炮的悄然兴起、年俗作业的创新实践,都在证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与时俱进的内涵重构。正如梁平爆竹世家张必海将危险工序机械化,传统要在创新中实现安全性与文化性的统一。
文明传承需要多方协同的担当。当70%市民自觉减少烟花爆竹购买,当"拒绝烟花"话题获得300万网友响应,这不仅是环保意识的觉醒,更是公民责任的彰显。政府需要像规范公款消费般搭建制度框架,企业应当如浏阳花炮企业般主动升级,公众理应像参与年俗作业的学童般践行传统。材料中北京实施"限放"而非"禁放"的政策调整,正是多方博弈下的治理智慧——既保留除夕至初一的传统燃放时段,又通过**销售网点3年缩减21%**实现渐进转变。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模式,为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站在文明传承的十字路口,我们既是传统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缔造者。从故宫文创让文物"活起来",到《唐宫夜宴》用科技复现盛唐气象,无数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从未远去,只是需要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方式。当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基因,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密码,以责任担当构筑传承网络,必能让千年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绽放新的光彩。这,正是每个时代守望者肩负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