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我国实际,以“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为副标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观点正确,主题鲜明,分析合理;
(2)论述深刻,语言流畅;
(3)字数在800-1000字。
从被动诉求到主动期待:社会进步的双重镜像
互联网时代的话语嬗变,往往折射着社会发展的深层脉动。从"被就业""被增长"的黑色幽默,到"给力"刷屏的全民狂欢,这场跨越十年的语言革命,既记录着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轨迹,更勾勒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演进图谱。两种看似对立的话语形态,共同编织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独特叙事。
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催生"被时代"。当高校为追求就业率炮制"被就业"闹剧,当统计部门用数字魔术演绎"被增长"神话,公众以解构性话语撕开权力任性的遮羞布。材料中张某某"被就业"事件引发的舆论海啸,赵作海"被杀人"冤案触发的司法反思,无不印证着公民对知情权、参与权的执着追求。正如材料所述,"被字流行语不仅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也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这种充满张力的表达,恰是公民社会成长的鲜明注脚。
社会监督力量的崛起推动话语革新。从富士康"被跳楼"的尖锐质疑,到农民"被上楼"的集体抗争,公众借助新媒体构建起监督权力的数字长城。材料揭示的山东H市土地强征事件中,农民宅基地使用权遭公权践踏的荒诞现实,在舆论曝光后引发中央关注;《人民日报》头版使用"给力"的破冰之举,更彰显主流媒体对民间话语的积极回应。这种双向互动形成的监督合力,正如学者所言,"正在成为防范各种潜在危险的动力之源"。
制度完善与治理进步孕育"给力"期待。当"被自杀"推动刑讯逼供制度改革,当"被小康"倒逼政绩考核体系重构,倒逼机制正转化为治理升级的催化剂。材料中河南省高院对赵作海案的65万元国家赔偿,国土部对"增减挂钩"乱象的专项整治,都显示出制度纠偏的坚定步伐。这种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变革的跨越,使得"给力"不再仅是网络狂欢,而是公众对治理效能提升的真切期盼。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回望,"被××"与"给力"的语义流转,恰似社会进步的双面棱镜。前者记录着权利觉醒的阵痛与抗争,后者承载着治理转型的希望与期待。从"被时代"的无奈解构到"给力"时代的主动建构,这场静默的语言革命,终将在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中,谱写出现代化治理的新篇章。当每个"被"字背后的诉求都能得到"给力"回应,社会进步的密码便在其中悄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