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2)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3)1000-2000字。
深化改革创新 筑牢发展根基——从三农问题看中国现代化路径选择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安徽考察时强调“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发展粮食生产,并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从产业结构升级到粮食安全保障,从城乡统筹到乡村振兴,中国正以改革为笔、创新为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发展动能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基,也是农民生存发展的命脉。胡锦涛在安徽小岗村考察时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同时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政策既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权益,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制度空间。东莞某鞋厂林老板的困境表明,传统低端产业依赖土地粗放利用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而香港徐老板将工厂迁至罗定的成功案例则证明,通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能够实现产业与区域的协同发展。土地制度改革,不仅是农村活力的“解锁密码”,更是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桥梁”。
二、强化科技兴农战略,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领域体现得尤为深刻。胡锦涛在河南焦作考察时强调“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并鼓励农科所“为粮食高产稳产进一步发挥作用”。材料中,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发展瓶颈的案例,与我国Y集团凭借技术优势主导食用油市场的实践不谋而合。然而,当前我国农业仍面临“高级技工缺乏”“研发能力不足”等挑战,如东莞企业主林老板坦言“还没有能力推出高端产品”。这警示我们,唯有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本土创新力量,才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装得更满。
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产业升级与城乡统筹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双轮驱动”。广东从“两头在外”的加工车间向重工业、高科技产业转型的探索,以及珠三角通过高速轨道交通实现区域联动的规划,展现了产业升级的迫切性。材料中“东莞模式”的困境与“昆山模式”的对比凸显了“低端产业转移≠高质量发展”的深刻逻辑。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是要求我们从全局视角统筹城乡资源。徐老板将工厂内迁罗定后成本下降25%的实践表明,产业梯度转移与城乡协同发展能够释放巨大红利,而“欢迎沿海产业转移”的简单口号则可能陷入“低端复制”的陷阱。
从“锄禾日当午”的传统农耕,到“5G智能农田”的现代图景;从“世界工厂”的粗放增长,到“中国智造”的创新突破,中国的发展始终在改革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前行。面对国际粮食市场的风云变幻与产业升级的艰巨挑战,我们既要守牢土地红线、科技红线和生态红线,更要以系统思维打通城乡壁垒、激活创新动能。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筑牢发展根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