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以“海洋的健康”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

(2)言语畅达,条理清楚;

(3)总字数800~1000字。

海洋的健康:在开发与保护中寻找平衡之道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文明的蓝色动脉。从渤海湾的生态危机到天津滨海新区的治理实践,从日本兵库县的"环保错位"到A市的黑水治理战役,这些鲜活的案例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人类在海洋开发与保护中的得与失。海洋健康不仅关乎生态系统的存续,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需要在治理体系革新、发展模式转型、生态修复实践中寻求突破。

治理体系革新是守护海洋健康的前提。渤海治理的曲折历程深刻揭示了体制机制的掣肘。《碧海计划》虽投入500多亿元,却因"群龙闹海"的治理困局难见成效:环保部门与海洋部门权责分割,"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导致90%的排污口持续超标排放。这种碎片化管理使渤海成为典型的"公地悲剧",2004年污染海域面积激增至2.7万平方公里,较上年扩大35%。反观天津滨海新区,通过建立"科学选址-循环经济-生态补偿"的立体治理体系,将疏浚航道与吹填造陆有机结合,使污染滩涂蜕变为绿洲。正反案例对比证明,唯有构建陆海统筹、权责明晰的治理体系,才能打破"九龙治水"的困局。

发展模式转型是维系海洋健康的关键。W市"宜居城市"建设中的矛盾极具警示意义:为发展旅游业将污染企业外迁,却导致远遥村"垃圾围海、污水横流",渔民失去生计;银滩开发区盲目引入石化产业,使"4A级景区"沦为"石油城"规划,暴露出"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惯性。而日本兵库县填海造地带来的恶果更触目惊心:20世纪工业化浪潮下,11.8万公顷填海区虽创造了58%的工业产值,却导致近海生物灭绝、赤潮频发,最终不得不投入巨资开展"百年修复计划"。这些教训警示我们,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思维,像天津东疆港区那样,在规划之初就预留10公里生态岸线,实现"生产区-物流区-生态区"的有机布局。

生态修复实践是重塑海洋健康的希望。A市的"扫黑战役"展现了环境治理的艰巨性:西滨镇电镀园区虽带来短期经济效益,却让水头村蛏苗绝收、癌症高发,直至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否决项目,投入24亿元重建生态系统。日本的经验同样发人深省,兵库县通过"再生补助项目",将钢铁厂遗址变为综合绿地,政府资助的植物种植计划让小鱼小虾重回人造海滩。这些实践印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天津滨海新区"千里运沙造滩"的创举,不仅打造出金色沙滩,更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技术工程,而是需要制度保障、科技支撑和全民参与的文明觉醒。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海洋健康已成为检验现代化程度的试金石。从渤海到东瀛,从黑水湾到碧海港,无数案例昭示着:海洋保护不能止于口号,需要治理智慧的升级、发展观念的革新和生态伦理的重塑。唯有将海洋视为生命共同体,在开发中敬畏自然,在保护中谋求发展,才能让蔚蓝海洋永葆生机,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家园。

总字数: 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