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县一直把公民道德建设摆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把看起来不好量化、很容易做“虚”的思想道德建设做“实”。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道德建设的虚与实”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章。(40分)
要求:主题鲜明,认识深刻,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道德建设的虚功实做:青县实践解码价值引领新范式
道德建设常被视为"虚功",但河北青县用十年实践书写了"虚功实做"的生动答卷。这座北方小城以制度创新为笔,以群众实践为墨,在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螺旋中,勾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鲜活图景,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
制度创新:让道德规范具象为可触摸的标尺。青县深谙"徒善不足以为政"的古训,将道德建设纳入县域治理体系。"三会联动"机制构建起全民参与的道德治理网络,2.8万群众成为道德建设主体;"月评好人"制度让道德评价成为日常生活,"道德楷模荣誉墙"使精神褒奖转化为永恒印记。更创新性地建立"好人后援会"与"道德建设公益金",用"不让好人吃亏"的保障机制破解道德实践的后顾之忧。这种将抽象道德准则转化为具体制度安排的做法,正如县委书记李新平所言:"用制度固化美德,让善良成为习惯",实现了道德建设的常态化、机制化。
群众路线:使道德实践具象为可感知的温度。青县道德建设最鲜明的特色在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周汝珍23年侍奉170位孤老的事迹、吕希庆8年背同学上学的坚持、王俊岗20年救30人的善举,这些"泥土里长出的道德之花"让群众真切感受到道德的温度。通过《德化人生》电视栏目与"群英会"表彰,普通百姓从道德旁观者变成舞台主角。数据显示,十年间群众参与率达60%以上,信访量年均下降10%,印证了"当道德成为生活方式,文明便成社会基因"的治理智慧。这种以群众为主体的道德建设路径,使"看不见"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摸得着"的社会效益。
发展互促:将道德能量具象为可量化的价值。青县用实践打破"道德建设影响经济发展"的迷思,创造出"德润经济"的发展范式。韩商工业园八成企业因"社会风气好"落户,马厂镇年引资额从2亿跃升至9亿,印证了"道德环境是最佳营商环境"的硬道理。全县GDP五年翻番、40万人小县摘得"全国宜居典范"桂冠,更彰显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正如学者W指出:"青县经验证明,道德建设不是成本而是资本",这种将精神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实践,重新定义了现代社会治理中"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辩证关系。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青县道德建设的深层启示在于:所谓"虚"与"实"的辩证,本质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当制度设计让美德可践行,群众参与让善行可感知,价值转化让道德可衡量,精神文明建设就能突破"空中楼阁"的困境。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青县实践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生活化、制度化的创新路径。这启示我们:道德建设从来不是凌空虚蹈的说教,而是需要以实功做虚事,用匠心铸灵魂,让精神之花结出发展之果,方能谱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