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给定资料,从“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的角度,以“在旱灾面前我们如何作为”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联系实际,文字表达流畅。1000字左右。

构建三位一体抗旱体系 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今年夏季,我国北方与南方多地遭遇历史罕见旱灾,超1.2亿亩农作物受灾,701万人饮水困难。这场持续性的自然灾害不仅暴露了农业生产的脆弱性,更揭示了传统抗旱模式的局限性。在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约束趋紧的背景下,亟需构建包含基础设施、节水技术、制度创新的三位一体抗旱长效机制,为粮食安全构筑坚实屏障。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是抗旱体系的物质根基。河北张家口848万亩农作物受灾的惨痛教训表明,"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材料揭示的陆浑水库干渠废弃案例,印证了全国53%耕地缺乏灌溉设施、40%水利工程老化的严峻现实。正如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中央累计投入867亿元补贴资金,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但更需建立长效投入机制。通过修建小水库、塘坝等"毛细血管"工程,实施太行山梯田改造等"集雨蓄水"项目,才能将汛期降水转化为抗旱储备资源,扭转"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恶性循环。

发展节水农业是抗旱体系的技术支撑。以色列在年降水不足200毫米的沙漠中创造农业奇迹的经验启示我们:高效节水技术能突破资源桎梏。宁夏黄灌区"1吨水产1斤米"的粗放模式,与张北县"七分暖棚胜二十亩大田"的集约生产形成鲜明对比。材料中Q教授强调的滴灌技术、地膜覆盖等精准灌溉方式,可使农业用水效率提升50%以上。当前我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5,若推广以色列的计算机控制灌溉系统,结合设施农业转型,不仅能缓解水资源压力,更能推动每亩产值从300元向万元跨越,实现抗旱与增收的双重突破。

创新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抗旱体系的机制保障。L教授提出的"体制型缺水"概念,揭示了河北地下水超采、张掖水权改革等案例背后的深层次矛盾。甘肃张掖通过建立用水成本核算、水权交易等市场机制,使农户节水积极性提升40%,验证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协同发力的可行性。但T教授提醒:完全市场化可能危及粮食安全,需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治理体系。这要求我们既要完善《农田水利条例》等制度设计,也要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形成"国家规划+市场调节+社区自治"的立体化管理网络。

抗旱减灾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从河北坝上干裂的土地到以色列沙漠中的绿洲,从废弃的陆浑水库到张掖生机勃勃的节水农田,无数案例昭示:唯有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革新、管理制度创新深度融合,才能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长期挑战,我们当以"藏水于技"的智慧、"蓄水于民"的担当、"管水于制"的魄力,在黄土地上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让每一滴水都成为滋润丰收的希望之泉。

总字数: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