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人与动物”关系的体会与思考。(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独立见解;

(2)可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在敬畏与理性间探寻人与动物的共生之道

人类文明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对生命伦理的深刻思考。从活熊取胆的残酷现实到虐猫视频引发的公愤,从狂犬病防疫引发的争议到各国动物保护立法的探索,这些事件不断叩问着现代社会的人与动物关系。我们既要摒弃将动物视为纯粹工具的傲慢,也要避免陷入极端动物保护的误区,而应在敬畏生命与理性治理间找到平衡点。

生命伦理的觉醒是人道精神的基石。当网民揭露活熊被插管取胆时"肝区颤个不停"的惨状,当M县虐猫事件中高跟鞋践踏出生命的哀鸣,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实质是对人类道德底线的拷问。正如亚洲动物基金会指出的"引流熊伤口常年不愈导致肝胆病变",这不仅违背了动物享有"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更让使用熊胆药品的消费者面临健康风险。J教授团队研发的"与天然熊胆疗效无差异"的人工熊胆,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展现了科技伦理的人文温度。

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文明进步的阶梯。H区狂犬病防疫中"三天内捕杀三万只狗"的粗暴做法,暴露出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滞后性。反观德国《动物保护法》对饲养条件的细致规定,意大利都灵市"遛狗速度不能使狗太劳累"的条款,英国对宠物超重主人的处罚条例,这些立法实践将动物福利具象化为可执行的标准。我国《动物保护法》建议稿提出"虐待动物致死负刑责",正是对"动物福利贸易壁垒已影响我国出口"现状的积极回应,体现了立法思维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求。

公共理性的构建是社会成熟的标志。在"活熊取胆存废"争议中,既要看到"熊胆入药"的传统医药价值,也要警惕G公司"将熊胆制成高价礼品"的商业异化;在狂犬病防控中,既要理解"以人为重"的防疫逻辑,也要反思"见狗就杀"的治理惰性。正如某政法大学教授指出的"行政行为应把握平衡原则",这种平衡既包括对传统与现代的调和,也涵盖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博弈,更需要专业理性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站在文明演进的长河中回望,从《礼记》"不麛不卵"的古老智慧,到达尔文"关心动物是真正有教养的标志"的现代认知,人类对动物的态度始终映照着自身的文明刻度。当我们在青海湖畔为迁徙的候鸟保留湿地,在城市社区为流浪动物设立救助站,在实验室推行"3R原则"减少实验动物痛苦时,实则在编织着一张连接所有生命的文明之网。唯有秉持敬畏之心筑牢伦理底线,完善法律体系强化制度保障,培育公共理性提升治理效能,才能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新篇。

总字数: 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