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2”中提到“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星空”,这句话引发了你什么思考?请结合给定资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明确,思考深刻;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800—1000字。
以尊严之光点亮制造业的未来星空
中国工人用汗水浇筑了"世界工厂"的基石,却在时代洪流中遭遇身份认同的困境。从《时代》周刊的灿烂笑容到流水线上的沉默背影,从"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豪迈到"1%就业意愿"的尴尬,中国工人的命运变迁折射出产业转型的深层阵痛。当新一代工人开始追求"抬头仰望星空"时,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构建起让工人安身立命、获得尊严、实现价值的完整体系。
尊严保障是产业转型的伦理根基。材料2中外资企业"铁丝网厂房""12小时工作制"的监狱式管理,与年轻工人"越来越重视个人尊重"的诉求形成尖锐冲突。这印证了阿马蒂亚·森的观点:"经济发展要让普通人分享成果"。德国制造业百年常青的密码,正在于《职业教育法》构建的尊严保障体系——企业以承担职业培训为荣,政府以维护工人权益为责。当中国工厂开始拆除物理的"铁丝网"时,更需打破观念的"铁丝网",让"劳动力"回归"劳动者"的本质。
技能提升是突破困境的核心路径。材料5展示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犹如精密机床:政府搭建法律框架,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商会实施质量监管,形成了"双元制"培养模式。反观中国,盛昌代工厂"用工成本飙升却技术停滞"的困境,正是忽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恶果。陈博士警示的"人口诅咒",唯有通过建立类似德国"从做中学"的技工培养体系才能破解。当每个工人都能像宝钢孔利明那样自豪地说"我的大学在车间",中国制造才能真正走向中国智造。
创新机制是激发潜能的关键杠杆。材料6中Z公司老梁"100次试验攻克技术难关"、宝钢"日均4项专利半数来自工人"的实践,颠覆了将工人视为生产工具的传统认知。这印证了冯艾盟的判断:制造业能创造从蓝领到科学家的完整就业生态。A市"二三产分离"的改革探索,通过构建专业化创新平台,让工人从流水线走向研发室。这种制度创新,正是给予工人撬动地球的"杠杆",让"中国制造"从代工贴牌转向自主创新。
站在产业转型的历史关口,中国工人的命运与制造业的未来早已血脉相连。从德国"以人为主导"的生产理念,到日本"产业空洞化"的前车之鉴;从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战略调整,到中国"蓝领创新"的破茧成蝶,世界工业史反复印证:唯有让工人获得尊严、提升技能、释放创造,才能构建真正的制造业竞争力。当亿万工人都能昂首仰望星空时,"中国制造"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