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6”中提到:“当一件件文物、一幅幅佳作走出高墙深闺,来到寻常百姓中间,虽然它的容颜依旧,它的价值却早已跨越了市场定位,带给百姓的不仅仅是自豪,还有自信,让他们更加坚定地沿着自己民族的道路走向未来。”请你从对这句话引发的思考说开去,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3)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4)字数1000~1200字。
让文化清泉流淌在时代脉搏中——论文物活化的三重价值
当故宫养心殿的文物首次“出宫”展览,当梁祝传说在联合申遗中重焕生机,当美术馆的精品巡展跨越地域界限,我们深切感受到:文化只有走出高墙深闺,才能真正融入民族的血脉,成为凝聚自信的精神灯塔。文物与艺术的开放共享,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更是民族精神生长的沃土。
文化共享赓续文明基因,让历史遗产重焕生机。文化遗产若深藏于库房,便如同无源之水,终将干涸。材料中,“梁祝传说”因各地争夺故里而濒临失传,却在多地协作申遗后重获新生。通过联合抢救传承人录音、整理文献、保护遗址,梁祝文化从“概念”回归“故事”,从“争议”走向“共识”。故宫文物“移驾”首都博物馆的案例同样印证:当268件养心殿珍宝直面公众,历史的细节得以被触摸,文化的基因得以延续。正如希腊卫城向世界开放、敦煌壁画数字化共享,唯有打破封闭,文明的长河才能奔流不息。
技术赋能激活文化创新,让传统资源破圈生长。互联网时代,文化的共享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开放,更需借助技术实现价值重构。材料中,D省美术馆用微信平台展示藏品,观众可随时查阅、分享;《新华字典》APP虽因收费引发争议,但其动态笔顺、语音播读等功能,让工具书从“纸质时代”跨入“交互时代”。技术不仅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更催生了“共享书店”这类新模式——99元押金借阅、线上生态圈构建,让阅读从个人消费升级为全民共享。这些创新启示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变革。
民心相通筑牢文化自信,让民族精神落地生根。当海昏侯墓考古引发全民“追剧”,当基层美术馆巡展吸引百万观众,文化共享的价值已超越市场,直抵人心。材料中,C省美术馆的版画巡展让西部民众近距离感受艺术之美,而养心殿文物展览则让公众从“趴窗户”的旁观者变为文化的主人。学者所言“文物价值跨越市场定位”的深意正在于此:当百姓在《梁祝》戏曲中读懂忠贞,在故宫文物中触摸历史,文化自信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扎根生活的底气。
从紫禁城的红墙黄瓦到乡野间的梁祝传说,从美术馆的巡展足迹到云端的文化平台,文物与艺术的开放共享,正在书写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让我们以更开放的胸怀推动文化“破壁”,让每一件文物成为滋养心灵的清泉,让每一次共享化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唯有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生生不息,指引我们走向更加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