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给定资料,以“乡村善治”为主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正确,充实,完整,流畅;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1000-1200字。
多维共治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城镇化浪潮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交织中,中国乡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江西省以195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托起"十四连丰"的奇迹,宁波金峨村用网格化治理绘就共同富裕画卷,而荷兰通过百年土地整理实现农业强国之梦。这些实践揭示:乡村善治需要突破单一治理模式,构建党建引领、群众参与、资源整合的多元共治体系,让传统村落焕发现代治理的生机活力。
党建引领是乡村善治的核心引擎。长岗村从"软弱涣散村"到脱贫标杆的蜕变,印证了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该村通过支部联建机制,将县国税局35名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三年间脱贫率超过97%。宁波大碶街道推行的"对账理事"制度,将党建账单细化为400平方米文化礼堂建设、千米桂花游步道铺设等民生工程,用"军令状"倒逼干部担当。正如荷兰百年土地法案演变所示,从单一农业目标到生态文旅综合发展,政策导向始终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数据显示,江西通过强化农村党组织建设,推动土地流转率达40.5%,印证了"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的治理智慧。
群众参与是基层治理的力量源泉。邵家丘村创造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将795户划分为30个企业主主导的治理单元,年度处理问题500余起,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的治理效能。金峨村组建区域党建联合体,五村协同开发金溪河漂流项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亿元产值。这种治理创新与荷兰"多方利益均衡"理念不谋而合,其2007年土地法案特别强调农民与政府的合作开发。但反观某些地区,人情攀比导致农户年均送礼34次、支出超万元,暴露了传统治理模式失效的隐忧。唯有建立村民说事、乡贤参事的协商机制,才能遏制"撑面子致贫"的治理困局。
资源整合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江西投入320亿元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使粮食产能突破425亿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升,这得益于"四梁八柱"改革构建的资源整合体系。荷兰从1924年首部土地整理法到现代农业强国之路,正是通过持续优化土地、技术、生态资源的配置效率。但当前部分农村暴露的基础设施短板警示我们:当浙江村民为泥泞道路苦恼时,当化粪池积水威胁儿童安全时,资源投入的精准性更显重要。数据显示,江西新农村建设已惠及1269万农民,但如何避免"重建轻管",仍需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乡村治理犹如精密运行的生态系统。党组织是引领方向的"中枢神经",群众自治是输送养分的"毛细血管",资源整合则是维持代谢的"循环系统"。从赣鄱大地连片推进的现代农业园区,到东海之滨网格化管理的智慧村庄,中国乡村正在书写多元共治的新篇章。当每个治理主体都成为动力源,当每项资源都找到最优配置,乡村振兴必将绘就"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