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给定资料10”中习总书记在阜平县和定西市的讲话,反观“给定资料”中所提供的正反事例,你在思想上一定会有所触动,请展开想象,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语言通顺,篇幅为800-1000字。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论新时代民生工作的三重境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踏雪访贫的足迹,在太行山深处刻写下新时代的民生注脚。从阜平山区到陇中旱塬,从R市茶园到G市棚户,民生改善的实践如同明镜,既映照出"柏姓夫妇建桥"的民间疾苦,也折射着"虚假医疗广告"的治理困境。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处,民生工作正面临着从"解决温饱"到"满足期盼"的深刻转型。
一、以主动作为破解民生困局,需有"雪中送炭"的担当。R市干部挂钩帮扶办实事3.2万件,G区领导现场解决民生难题,印证着"为官避事平生耻"的古训。反观A村村民自发建桥二十载的艰辛,暴露出基层治理的盲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主动发现群众"过河之困""如厕之难",将工作做在群众开口之前。这种担当不是应急式的"运动治理",而是要将"死亡沟壑变通途"的民间壮举,转化为制度化的民生保障体系。
二、以务实作风纾解民生痛点,需有"解剖麻雀"的精准。Q市从764份问卷中提炼"十大民生实事",展现了"从群众中来"的治理智慧;而"作秀式扶贫""借孤儿迎检"等形式主义,则如冷水浇熄民心。民生工作最忌"大水漫灌",当学G区建立蔬菜直供机制般精细,像解决"穿越通道灯不亮"般具体。习近平总书记三问农户"取暖煤炭够不够",正是告诫我们:民生改善不在报表数字的堆砌,而在炕头米缸的充实,在学童书包的轻重,在病患药费的增减。
三、以制度创新保障民生福祉,需有"久久为功"的定力。从Q市将80%新增财力投入民生,到S市建立环卫工人保障长效机制,制度创新为民生改善注入持久动力。但"千万富翁吃低保"的荒诞,"19万辆违规公车"的奢靡,警示我们制度建设任重道远。当"三公经费"的削减转化为民生投入的增量,当"错保漏保"的漏洞被阳光公示堵住,方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政策原原本本落实"的嘱托,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民生改善早已超越物质供给的层面,升华为对尊严权利的制度保障。从太行山区的土坯房到北盘江上的连心桥,从低保金的精准发放到无障碍通道的温情铺设,每一项民生工程都在书写新时代的鱼水篇章。当我们铭记"黄土变成金"的信念,将总书记"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期盼化为行动,定能在神州大地绘就"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民生画卷。这,正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