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全部材料,以“管理和服务”为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本题50分)
要求:
(1)文章主题应与所给材料相关,思想性强;
(2)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准确、充分,论证严密、合乎逻辑;
(3)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行文流畅;
(4)篇幅在800——1000字。
管理与服务:社会善治的双重维度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面对城乡发展差异、利益格局调整、公共服务需求升级等时代课题,中央提出"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管理理念,揭示出现代社会治理的本质逻辑——管理与服务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社会善治的一体两面。从政务服务革新到城市治理转型,从流动人口服务到社会组织培育,各地的创新实践印证着:唯有以服务重塑管理内核,以管理优化服务效能,才能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理念革新:从刚性管控到柔性服务的范式转换 在北京市万寿路,城管队员用"导卖卡"替代处罚单,引导菜农定点销售;武汉建立"大城管"体制,通过暗访测评推动责任落实。这些实践折射出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城市管理不再是简单的秩序维护,而是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服务供给。D市的外来人口服务更具示范意义,通过成立专门管理局、实施"积分入户"、建设公租房等举措,将600万新居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证明"服务是最好的管理"这一真理。正如材料所示,当管理回归服务本质,不仅化解了执法冲突,更构筑起社会认同的情感纽带。
机制创新:从粗放运作到精细治理的效能提升 L区构建的"15分钟政务服务圈",通过流程再造将审批环节压缩58%,办结时限缩短75%;湛江霞山区的网格化管理将38个社区细分为86个网格,整合12类服务力量全天候响应需求。这些创新实践凸显机制革新对服务效能的倍增效应。沈阳中街的矛盾纠纷调解站更构建起"前端预警-多元调解-跟踪回访"的全链条机制,使纠纷发生率下降20%。数据显示,当管理机制突破条块分割桎梏,转向精准化、协同化运作时,群众满意度可达99%以上,生动诠释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逻辑。
主体协同:从政府包办到多元共治的格局重构 武汉市首创"布衣参事"制度,让普通市民进入决策体系;上海市设立人民建议征集处,年收万条民意推动政策优化。这些探索打破了传统治理的封闭性,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治生态。社会组织的发展更具战略意义,如材料九所述,2.1万家社会组织在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形成与政府的互补效应。从深圳社区志愿者到汕头网格信息员,当治理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社会自我调节的活力被充分激活,印证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智慧。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社会管理创新已进入深水区。从"15分钟服务圈"到"网格化治理",从"城管革命"到"布衣参事",这些创新实践共同勾勒出中国式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图景。它启示我们:优质的管理必然是充满温度的服务,有效的服务必定依托科学的管理。唯有持续推动理念、机制、主体的系统性革新,才能在管理与服务的辩证统一中,绘就人民满意的社会治理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