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结合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思考,围绕“引导农民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论述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4)字数在1000~1200字。
筑牢法治根基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年聚焦"三农"问题,明确指出"农村是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领域"。从农药滥用到征地腐败,从村务黑箱到山寨食品,种种案例无不警示我们:唯有引导农民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才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动力,让法治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法治意识觉醒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课题。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深刻指出:"农村的法治状况决定中国的法治状况。"在渭南蔬菜基地,菜农明知高毒农药危害却仍大量使用,将安全蔬菜留作自食而将有毒产品推向市场,这种"道德双标"折射出法律意识的严重缺失。中科院研究显示,我国单位耕地农药用量超世界均值3-5倍,98%农作物存在农药残留。当法律沦为墙上的装饰,当利益凌驾于生命健康之上,乡村振兴必然失去最根本的伦理支撑。只有让法治意识真正内化于心,才能破除"毒从口入"的恶性循环。
法治实践深化是基层治理的关键突破。海口市征地补偿中的"百亩非洲楝"闹剧,山西省淹村连续三年的财务黑箱,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暴露出基层法治执行的巨大漏洞。《海南省家庭承包耕地合同书》在权力寻租面前形同虚设,村规民约在既得利益者手中沦为废纸。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正是要求将"纸上法律"转化为"行动准则"。当虚报征地面积的村干部被依法追责,当村务公开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法治才能真正成为维护农民权益的坚实盾牌。
法治文化培育是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面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山寨食品、过期商品,村民"价格便宜就行"的妥协心态,与留守儿童"读书无人管"的生存困境形成鲜明对照。B县开展"爱心爸妈"活动的成功实践表明:法治文化需要人文关怀的温度。当代理家长制度与《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形成合力,当食品安全普法与温暖陪伴同步推进,法治才能真正扎根乡土。正如蒋高明研究员所见,只有打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怪圈,才能培育出敬畏法律、善用法律的新时代农民。
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法治建设既是破局之钥,更是固本之基。从完善农药管理法规到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从规范土地征用程序到健全村务公开机制,需要构建起立体化的法治网络。更需通过"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巡回法庭下乡、法治文化广场等创新形式,让法律条文转化为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智慧。当尊法学法成为习惯,当守法用法融入日常,乡村振兴必将绘就"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壮美画卷,让法治中国的根基在广袤乡村深深扎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