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个体而言,由道德的教化引导来实现网络伦理的提升,是一个由外在约束到内心自觉的过程。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以“约束与自觉”为主旨,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
(3)结构完整;
(4)1000-1200字。
从规范约束到价值自觉:网络伦理建设的双重路径
在数字技术重构社会关系的今天,网络空间已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的重要论断,揭示了网络伦理建设需要实现从外在约束到内心自觉的转变。这种转变既需要制度规范的刚性约束,更需要文化滋养的价值自觉,二者共同构成了网络文明建设的双重路径。
一、外在约束是网络伦理建设的制度基石。技术赋权带来的匿名性特征,使得网络空间频现"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式的群体暴力,直播平台中捕杀野生动物的疯狂行径更凸显了法律规制的紧迫性。材料中文化部查处16881名违规主播的案例证明,只有通过《网络安全法》等制度规范建立行为边界,才能遏制"眼球经济"催生的伦理失序。这种外在约束如同数字世界的交通信号灯,为海量网民划定行为禁区,正如理查德·斯皮内洛警示的"技术发展往往快于伦理建设",及时的制度补位能有效防范技术滥用带来的社会风险。
二、内在自觉是道德提升的核心动力。中国女排精神在网络空间的传播现象揭示,真正的伦理建设需要植根于文化认同。当亿万网民自发传播"永不言败"的女排故事时,实质是在用集体记忆重构价值共识。材料中"诗书礼乐"国学教育体系的提出,正是要通过文化浸润培育道德自觉。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表明,当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网络生活,网民就会像对待端午龙舟赛般,自觉守护网络空间的文明基因。
三、约束与自觉的融合催生新型文明形态。"网络中国节"的创新实践展现了两者融合的可能:在电商促销的喧嚣中植入屈原精神的文化内核,既顺应了数字时代的传播规律,又守住了传统节日的价值底线。北京市社科院提出的"有营养、有质感、有活力"传播理念,正是要求我们在网络内容生产中实现监管规则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这种融合如同大禹治水,既筑堤束水,又疏浚导流,最终形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网络文明新生态。
站在数字文明的门槛上,我们既要警惕"碎片化阅读毁三观"的认知危机,也要看到"Z世代"在B站演绎国风音乐的文化自觉。当制度约束为网络空间架起"高压线",文化自觉为网民心中点亮"长明灯",就能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质变。这种转变不仅是网络伦理建设的必由之路,更是数字时代重构精神家园的文明自觉。唯有坚持规范约束与价值自觉的双轮驱动,方能在虚实交织的新空间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网络文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