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更需要注重法治思维的培养和运用,请参考“给定材料”,并结合你对法治思维的理解,以“让法治思维深入城市血脉”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观点鲜明,紧扣主题,见解深刻;

(2)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参考“给定材料”,但不拘泥于“给定材料”;

(4)字数1000字左右。

让法治思维深入城市血脉

法治是城市治理的基石,法治思维则是贯穿城市发展的灵魂。从商鞅"徙木立信"树立法令权威,到深圳率先出台"好人法"保护救助者权益,历史与现实反复印证: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取决于法治思维的浸润深度。在新时代背景下,让法治思维真正融入城市血脉,需要政府依法行政筑牢根基、社会多元共治凝聚合力、公民崇法守信涵养自觉,三者共同构成法治城市建设的立体图景。

政府依法行政是法治思维的制度根基。商鞅变法时"徙木立信"的故事,正是政府通过诚信执法建立法治权威的经典范例。当前深圳福田区将825项行政处罚细化为2243项具体标准,通过"自晒清单"实现执法透明化,这正是现代版的"立木为信"。而李克强总理强调的"法无授权不可为",在国务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中得以生动实践——75个部门中62.7%公开权力清单,用制度约束行政权力的任性。这些实践表明:政府既要像古代贤臣般珍视法治信誉,更需以现代法治思维构建权力运行的制度笼子。

社会依法共治是法治思维的实践载体。当"扶不扶"的道德困境演变为法律课题时,深圳以全国首部救助人保护法规作出回应,用"无过错推定"原则为善意护航,这正是法治思维对社会关切的精准回应。而深圳市公民法律大讲堂通过"没有围墙的大学"形式,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市民素养,展现了法治教育润物无声的力量。材料中某市创建文明城市时设立的"百姓论坛"和媒体监督机制,更构建起全民参与的法治监督网络。这些创新实践证明:法治思维需要转化为社会共识,才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公民崇法守信是法治思维的文化土壤。从"奔驰大叔"救人前拍照取证的谨慎,到深圳居民主动参与涉外知识产权诉讼的自信,折射出公民法治意识的觉醒。而材料中浦东机场与白云机场事件的不同处理结果——前者"闹事得赔偿"破坏规则,后者依法拘留彰显正义,恰似正反两面的镜子:法治思维需要刚性的规则守护,更需要柔性的文化滋养。正如深圳前海开发聚焦"软环境"建设所揭示的:真正的法治城市,必然是每个市民都将守法内化为行为准则的精神家园。

站在建设一流法治城市的历史方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法治思维的滋养。从商鞅立木到深圳改革,从"好人法"出台到裁判文书上网,法治思维始终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焕发新生。当政府权力运行始终闪耀法治之光,当社会治理处处彰显规则之美,当市民生活时时浸润守法之魂,法治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血脉基因。这既是深圳等改革先锋的实践启示,更是所有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让法治思维如春风化雨,滋养城市文明的参天大树。

总字数: 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