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给定资料,结合实际,以“谋新求变,文以化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拟题目,紧密结合实际;

(2)观点鲜明、正确,认识全面深入,逻辑结构严谨;

(3)表达简洁,字迹清楚,1000字左右。

以创新之钥开启文化惠民新篇章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创新如光,破局重生。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需守正固本,更要谋新求变。从传统场馆的转型升级到数字服务的普惠共享,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唯有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方能真正实现"文以化人"的价值追求。

优化设施布局,筑牢文化服务根基。材料显示,我国博物馆数量十年间增长一倍,但平均4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与伦敦"每10平方公里1.1座"的密度形成鲜明对比。贫困地区文化设施尤为薄弱,如广西来宾2008年前无市级"三馆"。反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集聚国家级文化工程,S市中华艺术宫等新型场馆展现国际水准。这启示我们:既要通过"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补齐短板,也要推动"文化地理"均衡布局。W新区图书馆24小时服务、自助借阅等创新实践,正是设施提质增效的典范。

创新服务模式,激活文化惠民效能。材料中H市工人文化宫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变迁,暴露出"房屋破损、设备陈旧、功能单调"的症结。而Q市"文化超市"通过"群众点单+政府买单"模式,实现39万外来人口的文化普惠,订单兑现率100%。S市市民文化节单日举办1651场活动,吸引百万市民参与,印证了"接地气"服务模式的强大生命力。W新区将图书馆运营外包专业公司,建立"队伍建设、公共服务、群众满意度"的百分考核体系,使服务效能提升40%。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文化服务需要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激活社会参与,构建文化共建生态。材料揭示市民对文化场馆满意度仅34.2%的困境,同时展现"五王大赛"吸引2万人参赛、20万观众参与的盛况。B市少年宫万人抢报的火爆与Z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第二课堂"的转型,折射出群众参与的双重面相。S市白领社团在张爱玲故居的创意展演,农民工子弟合唱团登上专业舞台,证明"群众既是观众更是主角"的共建逻辑。当17岁学生能在社区叫卖"地球皂",当吹笛青年通过自荐成为"民星",文化生态便真正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质变。

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文化惠民工程既是软实力更是硬任务。从故宫文创的年轻化表达,到"村晚"活动的乡土绽放;从数字博物馆的云端漫步,到城市书房的灯火长明,创新始终是破解文化服务供需矛盾的金钥匙。唯有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新格局,方能让文化甘霖浸润每个角落,以文化之力铸就民族复兴的精神丰碑。

总字数: 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