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给定材料,结合实际,围绕“城市让生活更幸福”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控制在800—1000字。

以人文之光点亮城市幸福图景

城市化浪潮裹挟着钢筋水泥的轰鸣席卷而来,人们却愈发感受到身份认同的焦虑与精神家园的失落。从48个城市争建"国际大都市"的盲目跟风,到千年粮仓在推土机下灰飞烟灭的文明之殇,中国城市发展正经历着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阵痛。要让城市真正成为幸福的载体,需要以科学规划为基、以文化传承为魂、以民生保障为本,构筑起城市发展的三重维度。

规划之维需破除短视思维。当H县用200倍财政收入的资金堆砌"烂尾新城",当昆明刚建成的经适房因规划变更沦为废墟,暴露出的是"一届领导一张蓝图"的决策顽疾。材料中住建部专家直言:"许多建筑并非质量问题,而是规划失误所致。"扬州古城保护却给出了示范样本:采用"补牙式"修缮,保持83%原貌的同时改善基础设施,既留住乡愁记忆,又提升生活品质。这种尊重城市生长规律的智慧,恰与圣菲市百年坚守佩布罗建筑标准的远见形成跨时空呼应。

文化之维应守护精神根系。北京前门大街76.6%原貌修复的坚守,与宋元粮仓、释迦古寺的轰然倒塌形成鲜明对比。材料中天津市民抢购老城砖的"念想",广州老街坊对消逝地标的叹息,都在诉说文化认同断裂的隐痛。扬州用68座博物馆构建文化长廊,奈良仿唐长安格局成就世界遗产,证明真正的城市地标不是摩天大楼,而是如周敦颐祠堂般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图腾。当柏林在废墟中重建历史街巷,我们更应领悟:城市更新不是文化断代,而是让传统与现代展开对话。

民生之维当回归人本初心。广西K市"株连拆迁"的粗暴手段,与不丹"国民幸福总值"理念形成文明落差。材料揭示的"重地上轻地下"痼疾,让120公里断水、暴雨淹城成为现代都市的黑色幽默。扬州古城保护中"做减法减人口密度,做加法改生活设施"的双向施策,北京旧城改造保留胡同肌理的细腻手法,展现出城市治理的温度。秦皇岛"红飘带"项目用500米座椅激活废弃河道,证明幸福不在大拆大建,而在对市井烟火的温柔关照。

站在城镇化率突破50%的历史节点,中国城市发展亟待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扬州古城墙下的青砖铭刻着敬畏历史的智慧,不丹限制旅游规模的选择彰显着发展定力,这些启示都在呼唤城市治理的文明觉醒。唯有将人的幸福感作为丈量城市的尺度,让规划回归理性、文化重获尊严、民生充满温度,才能绘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图景。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总字数: 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