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思考,围绕“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问题,以“谈‘发展’”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900字左右。

谈"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曾以丰饶的矿产支撑起工业文明的脊梁。但随着资源枯竭与生态危机的叠加,这类城市普遍面临"矿竭城衰"的困局。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塌陷之痛到德国鲁尔区的涅槃重生,全球实践揭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既是一场破除路径依赖的自我革命,更是一次激活创新基因的系统工程。唯有在政策引导、产业革新、民生保障中构建多维支撑体系,方能铺就可持续发展之路。

政策引领是破局转型的先导力量。 国务院自2001年起连续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构建起"双机制一体系"的顶层设计框架。孝义市正是依托政策红利,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严控行业准入、出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实现从"煤焦之城"向多元产业格局的蜕变。德国鲁尔区更以《总体规划》为蓝本,用数十年时间将废弃矿井改造为工业遗产博物馆,印证了政策连续性对转型的关键作用。

产业革新是驱动转型的核心引擎。 资源型城市亟需突破"一业独大"的桎梏,在产业链延伸与新兴业态培育中重构经济生态。攀枝花市深挖钒钛资源价值,使钒产业以5%的资产创造600万吨钢的效益,建成"钒钛之都";舒兰市引入汇源集团建设生态肉鸭基地,带动35个养鸭小区形成产业集群。这些案例表明:资源型城市既要在传统产业"链式升级"中提升附加值,更需在"无中生有"中培育新动能,正如枣矿集团将黑煤变成"白色"水煤浆发电技术,实现环保与效益双赢。

民生保障是持续转型的稳固基石。 B市实施"就业倍增计划"解决25万人就业,建设366万平方米安置住房的实践说明:转型必须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德国鲁尔区将废弃工厂改造为音乐厅、滑雪场的创意,不仅重塑城市形象,更创造了数万个就业岗位。资源型城市转型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居环境、拓展就业渠道,让群众共享转型成果,方能筑牢社会稳定的根基。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已从"生存之战"升维为"发展之考"。孝义的产业涅槃、攀枝花的科技突围、鲁尔区的文化重生,共同勾勒出转型发展的多元路径。当政策春风吹拂创新沃土,当产业变革激活内生动力,当民生阳光温暖千家万户,资源型城市必将突破"资源诅咒",在转型升级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发展之花。这不仅是城市命运的转折,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

总字数: 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