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给定资料2”提到的“朔州途径”,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内容,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2)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逻辑严谨,表达流畅;
(3)总字数1000~1200字。
朔州途径:破解煤炭产业困局的改革样本
在煤炭产业转型的深水区,山西朔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探路改革,通过"打破所有制藩篱、提升资源效能、践行生态治理"三管齐下,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朔州途径"。这一改革实践不仅重塑了地方煤炭产业格局,更在破解"多小散乱"困局中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破除体制壁垒,构建多元共生的产业格局是朔州改革的首要突破。面对"国进民退"的争议,朔州创造性地提出"不以所有制论英雄"原则,国有重点企业平朔集团与民营金海洋能源形成产能各占49%与51%的均衡格局。通过"一企一策"的精准整合,原本分散的21个小煤矿经重组形成620万吨产能的现代化企业,印证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巨大潜力。这种突破性的制度创新,既保留了民营经济的市场活力,又发挥了国有资本的规模优势,为全国资源型地区破解"国富民弱"难题提供了鲜活范例。
创新技术管理,激活资源利用的乘数效应构成改革的核心支撑。朔州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强制关闭90万吨以下矿井,推动煤炭回采率从30%跃升至75%以上,相当于每年减少资源浪费近千万吨。通过引入大型企业的智能化开采系统和精细化管理模式,单井产能突破90万吨门槛,彻底改变了过去"采1吨煤浪费6吨资源"的粗放模式。这种技术革新不仅带来经济效益的倍增,更使矿区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百万吨死亡率较整合前下降超60%,实现了从"带血GDP"向"安全产能"的根本转变。
践行生态治理,开辟绿色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彰显改革的战略远见。朔州创造性实施"挖1吨煤种1棵树"的生态补偿机制,累计造林面积突破百万亩,森林覆盖率22.88%的生态成绩单背后,是每年1130万吨二氧化碳的固存能力。通过"以黑补绿"的逆向思维,将煤炭收益的10%专项用于生态修复,建成贯穿矿区的生态廊道和复垦示范区,使传统"黑色经济"焕发绿色生机。郜则掌村从"五难村"变身生态新村的蝶变,正是这种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
站在新时代能源革命的潮头回望,朔州途径的价值已超越地域局限。它用实践证明:资源型地区转型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革新和理念更新实现的螺旋上升。当"多元共治"取代"所有制偏见",当"精细开采"终结"掠夺式开发",当"生态账户"平衡"资源账簿",一条资源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已然清晰。这种改革智慧,对于正处在转型攻坚期的中国资源型城市,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示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