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给定资料”之后,你对当代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一定有所感触。请你以“守望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 紧扣“给定资料”,结合个人体会;

(2) 观点鲜明,语言流畅,议论深刻,结构严谨;

(3) 总字数800-1000字。

守望家园

秋雨中的窑洞静默地注视着田垄间的作物,Y村崭新的文体设施与稀疏的人影形成鲜明对比,H县堆积如山的珍珠蚌壳散发着刺鼻腥臭......这些图景共同勾勒出当代中国农村的深刻变迁。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浪潮中,传统乡村正经历着人口流失、生态恶化、文化断层的三重裂变,守望精神家园与建设物质家园的平衡成为时代课题。

人口空心化掏空乡村根基。材料中S省L县某村仅存60余常住人口,20多位老人守着坍圮的窑洞,折射出全国2.8亿农民工迁徙带来的乡村凋敝。当刘书记为道路硬化工程无人出力发愁时,Y村新建的篮球架下只剩老人与孩童的孤影。青壮年劳动力的持续外流,不仅造成"农忙时节无人帮,耕田打药需雇工"的互助传统消逝,更使"新农村建设起步了,可村里人太少了"成为普遍困境。人口结构的塌方式改变,正在动摇乡村社会的根基。

生态危机侵蚀生存空间。H县W村的珍珠养殖将碧水染成墨池,B村养殖小区的鸡粪汇成黑色溪流,P村血色"煤水沟"十四年直排沅江,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印证着调查数据:仅6成农民对周边环境满意。在"中国珍珠之乡"的财富神话背后,是农田绝收、水源断绝的生态代价。当矿山企业年纳税2亿元时,被尾砂坝威胁的200多名搬迁村民却在质问:"我们的实惠在哪里?"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的失衡,让乡村陷入"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生存悖论。

文化断层动摇精神根基。Z省民间手工艺人平均年龄超55岁的现实,与湖南绣工"年轻人宁愿端盘子"的叹息,暴露出传统文化传承危机。当J省W县的砖雕作坊仍靠熟人订单维系,苏州镇湖的苏绣产业已创造10亿产值,8000绣娘用针线织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南京冶山镇农民画从田间走向市场,山东风筝年出口50万只的案例证明:传统文化不是累赘,而是激活乡村的密码。但"重申报轻保护"的现状,让多数非遗项目困守"一对一"的原始交易模式。

守望家园需要重构乡村生命体系。草桥村用集体经济纽带将村民凝聚成"离土不离村"的共同体,某县"群众事务党员代理制"变上访为下访的创新实践,展现了组织化治理的可能。从建立环境补偿机制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从培育新乡贤文化到完善养老保障,乡村振兴既要留住绿水青山,更要构建精神原乡。当苏州绣娘的手指翻飞织就产业蓝图,当六合农民画笔尖流淌时代色彩,我们看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正在重塑乡村魂魄。守望,不仅是对过往的眷恋,更是向着未来的扎根生长。

总字数: 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