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入选全省生态环境治理典型案例汇编。请根据“给定资料4”,为阳春县拟写一份案例介绍材料。(35分)
要求:
(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
(2)特色鲜明,亮点突出;
(3)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不少于800字。
阳春县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
近年来,阳春县以李家村为示范点,通过系统治理、技术创新和全民参与,将昔日臭水坑改造为生态公园,打造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标杆工程。该案例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生态修复为核心、以长效管护为保障,为全省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科学规划,构建全域治理体系。阳春县成立农村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摸底—诊断—施策”全链条工作机制。通过“人工踏勘+无人机巡查+专家研判”三重排查,精准锁定全县黑臭水体点位,并针对李家村污水直排涝池的问题,制定专项治理方案。项目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专业环保公司,投资建设日处理能力达2145人生活污水的处理厂。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和财政专项拨款,同步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建与80亩人工湿地建设,形成“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的立体治理格局。
二、技术创新,打造生态治理样板。李家村污水处理厂采用“格栅调节池+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紫外线消毒”先进工艺,实现尾水清澈透明,全年节水3.6万吨,达到地表准IV类水质标准。材料显示:“尾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浇树抑尘,并作为河道生态补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人工湿地栽种铜钱草、鸢尾等水生植物,通过二次净化提升水质,形成“污水处理厂—湿地公园—生态河道”的闭环系统。配套建设的彩虹桥、亲水平台等设施,将功能型工程转化为网红打卡地,获评“省级生态景观示范项目”。
三、全民参与,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治理过程中注重激发群众主体意识,通过“村规民约+宣传引导+志愿管护”巩固治理成果。村“两委”将黑臭水体治理要求写入村规民约,开展入户宣传200余次,显著提升村民环保意识。材料特别提到:“村民自发成立管护队,轮流承担日常巡查、设施维护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专业运营、村民参与”的三级管护体系,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湿地公园持续焕发生机。
经过三年系统治理,阳春县实现环境效益与民生福祉双提升。李家村黑臭水体消除率达100%,绿化覆盖率提升40%,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从“蚊蝇乱飞的臭水坑”到“水清岸绿的生态园”,阳春县探索出一条“治污造景、以景促产”的绿色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该案例充分证明:只要坚持科学治理、生态优先、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就能实现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