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给定资料主旨,联系浙江实际,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50分)
要求:
(1)观点正确,结构完整;
(2)论述深刻,条理清晰;
(3)字数1000—1200字。
向海图强:以海洋经济谱写浙江发展新篇章
浩瀚海洋蕴藏着人类文明的未来。在全球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向海洋要资源、向海洋要空间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浙江以"七山一水两分田"的陆域资源禀赋倒逼发展转型,凭借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正以创新之姿破浪前行,在蓝色经济浪潮中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
以资源开发破解发展困局,开辟蓝色经济新赛道。 浙江陆地资源捉襟见肘:人均耕地不足世界40%,能源自给率持续走低,传统产业面临转型阵痛。但海洋资源的"富矿"为破局提供了可能——"宁波—舟山港域深水岸线占全国30.7%""东海石油储量全国第二""潮汐能开发潜力超全国半数"。舟山六横岛通过建设10万吨级海水淡化工程,不仅解决了淡水资源短缺难题,更创新形成"淡化水—浓海水制盐—化工原料提取"的循环产业链。这种资源开发模式,正是浙江突破资源瓶颈、实现多维发展的生动实践。
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升级,构建海洋经济新格局。 从郑和宝船开创的航海壮举到当代民资参建跨海大桥,创新基因始终流淌在浙江的血脉中。如今,浙江民营资本以50.25%占比投资杭州湾跨海大桥,创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典范;舟山群岛新区打造"三位一体"港航物流体系,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与金融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正如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所言,浙江正以商业化、科技化的创新思维,弥补历史遗憾,构建起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等多元产业体系,实现从"渔盐之利"向"立体开发"的跨越。
以开放合作重塑竞争优势,开拓海洋经济新境界。 纵观全球海洋强国发展史,挪威建立专业化渔业管理体系,日本形成官产学研协同机制,美国构建270亿美元的海洋科研体系,无不印证开放合作的重要性。浙江深谙此道:舟山黄泽山项目开创民企参与原油储运先河,象山大羊屿无居民海岛开发吸引2000万民间投资,宁波—舟山港与26家国际企业达成650亿合作。这些实践既延续了郑和下西洋"以和为贵"的开放精神,更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技术交流,使浙江在全球海洋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碧海扬帆正当时,勇立潮头敢为先。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到"舟山群岛新区",中央赋予的5字政策重若千钧。浙江当以"四千精神"破浪前行,在海洋资源开发中践行生态文明,在科技创新中培育新兴动能,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国际话语权。让绵延六千余里的黄金海岸,不仅成为浙江经济转型的蓝色引擎,更要打造向海图强的中国样板,为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东方智慧。这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更是通向未来的航标。